【溯溪知識】 渡溪注意事項

渡溪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台灣的山陡河急,登山途中需要橫渡溪谷的機會也不在少數,海拔較低的中級山尤其明顯,百岳路線也不乏需要渡溪的路線,去年就曾在能高安東軍下到奧萬大之前的萬大南溪發生不幸的渡河意外,失去了兩條寶貴的生命,這樣的意外是可以避免的,而所需要的是正確的渡河技術與實際狀況的判斷能力。渡溪技術是需要實際操作與練習的,不可能因為看了這篇文章就都會了,至於實際狀況的判斷本文會提供幾個看法給讀者參考。
 
學習觀察溪谷是渡溪者的第一個功課,這個動作在渡溪的難易甚至成敗上佔了非常高的比重,這個運用實際渡溪技術之前的準備工作是渡溪高手的必備能力,也就是閱讀溪谷的能力。所找尋的渡溪點與路線的決定,一直到上岸點的決定,都會直接影響到渡溪的實際難度與成敗,這其實是渡溪的關鍵技術。一般而言溪谷中最寬的部分也是最容易通過、阻力最小的部分,但是要注意幾個可能的危險因子:
1. 渡溪路線的下游方向是否有比較高的落差,如瀑布。
2. 渡溪路線的下游方向是否有大的石縫、倒木或是其他障礙物。
3. 溪水是否太冷而需要先適應,才不至於在溪谷中間發生抽筋。
4. 溪床是否太過崎嶇。
5. 溪水的流速是否太快。
 
如果有上述的情況發生,就可能需要重新尋找渡溪點,任何沒有繩子確保的渡溪行為都應該慎重考慮,尤其是水位高於膝蓋、水流特別急時。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則可能要作其他考量甚至放棄渡溪。
 
單人渡溪
使用登山杖或是找到適用的木棍是必要的,過溪時以登山杖或木棍為第三支點,置於上游方向並將身體往第三支點靠以取得身體的平衡,身體則與水流方向呈10~15度角,朝上游方向那一側的腰部朝下溪點,朝下游方向那一側的腰部朝上岸點,行進過程中以下游方向腳為支點,確定穩定之後再移動上游方向腳,反覆動作直到上到對岸為止。
 
雙人到多人渡溪
方法與單人渡溪大致相同,但除了前後二人之外,其他人都不需要拿登山杖或木棍當第三支點,而改以手臂互扣的方式,增加渡溪過程的穩定度。
 
使用繩索的雙人到多人渡溪
使用繩索渡溪是渡溪的最佳方式,唯一的例外是當繩子有被溪谷中的大石頭扯住的危險時。
1. 連續繩圈系統
連續的繩環系統---先鋒者C用繩環套在腋下的位置開始渡溪,由在上游方向的A抓住繩子,A並不與繩子作連結,但可以用繩圈绑到樹幹以確保A。在下游方向的B也不和確保繩作連結,當C在渡溪時讓確保繩通過手上,萬一C失足被水沖掉時,A要將確保繩給出而由B收進去保繩將C拉上岸,且要保持在C的下游方向,如果你是著要從上游方向將人拉上岸,被拉者會被往水面下拉。當C到達對岸後,滑出繩環並開始給出繩子直到繩圈到達B的手上,B接著套入繩圈開始渡溪,由A和C幫忙作確保---如果失足則由A給出繩子而由C將B拉到對岸。而最後通過的A,如果失足則由在上游方向的B支撐而由C將他往對岸拉。
2. 使用固定繩、繩圈與勾環的系統
 
當有夠高的河岸或是樹能將繩子拉緊,先鋒者如上述連續繩圈系統過溪之後,在對岸將固定繩架好,接著過溪的人綁上坐式吊帶,用勾環扣入固定繩當中,並使用第二條繩子將過溪者拉到對岸。最後一個渡溪的人要先將固定繩拆掉,而他的過溪方式與先鋒者相同。這個方法需要兩條繩子、繩圈和勾環。
在使用任何繩索渡溪之前都必須要有一套彼此同意的溝通或是信號系統,特別是溪谷的聲音常常會使得河岸兩邊的溝通變得很困難。背包的腰扣與胸扣在所有的渡溪過程中都是解開的,這樣在緊急狀況時才能脫出背包,避免不幸。
 
在任何的大雨或是颱風過後,渡溪時都要更加提高警覺,有時候,等待大水退去或如果撤退是可能的話,是最安全的選擇。其實在攀登任何路線之前,相關資訊的蒐集就非常重要,如果是需要渡溪的路線時,隊伍就應該在出發之前準備足夠的渡溪裝備,甚至是舉行渡溪的行前訓練,多一分的準備就會少一分傷害的可能性。
 
 
 


渡溪注意事項,溯溪,單人渡溪,雙人到多人渡溪,使用繩索的雙人到多人渡溪,米亞桑戶外中心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