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記錄] 90.01 見晴、魯翁橋、日軍墓葬群 (金尚德)

作者: kateberry (綠花寶石蘭) 站內: OldRoad
標題: 見晴、魯翁橋、日軍墓葬群 (金尚德)
時間: Sat Dec  6 12:10:29 2003

http://peak.to/4-c1.htm

●合歡越嶺古道踏查~日軍墓葬群、魯翁橋、見晴
-----------------------------------------------------------------
    大正三年(1914)五月,台灣總督府為施行理蕃計畫,發動「太魯閣討伐」戰爭,攻打太魯閣族。在三個月的軍事行動中,日軍戰亡病歿計百名官兵;由於戰事進行於酷暑夏日,因此戰歿者均就地火化,除部份軍官遺骨迎回日本,大多數戰歿者則分葬於海鼠山及見晴駐在所下方的墓葬群。由於墓葬群遠離合歡越道路主線,故為人煙罕至。

    見晴原名巴多諾夫,為太魯閣族社名,意謂「石塊」之意。因此處視野良好、展望開闊,於大正十一年(1922)設立駐在所,並更名見晴,謂其展望良好之意。「合歡越」一書中曾描述此處可憑眺塔次基里大峽谷、並遠望荻阪連峰絕景,譽之為勝景。由昔日駐在所附近古道上眺望,開闊的稜線上視野無阻,確為名符其實的展望點。

2001/1/21~22
人    員:金尚德.陳維智.蕭文榮
記    錄:金尚德.

踏查古蹟:見晴駐在所
          日軍墓葬群
          魯翁橋

探勘實記:

90/1/21晴
    *今年的春節假期特別長,因此決定利用除夕前的兩天空檔,探探之前發現的新獵徑,嘗試開闢合歡古道掘鑿
 曲流段的新捷徑,並踏查日軍墓葬群。
    *下午由花蓮市出發,轉行中橫公路。
1445 抵達登山口,登山口位於中橫陽明橋以西約一公里處,公路大迴灣處。係由蕨山(魯翁山)西側山峰延伸
    而下之稜線,此處有公路里程139.5K的路牌。
1510 由139.5K路牌起登,先上至路旁的小土丘,丘上有電線桿,接著便往東南方循稜而下。
    *路跡明顯,坡度略陡但綁有繩索輔助。
1517 有上下兩塊平地,並有一帆布獵寮,我們稱之為一號獵寮。獵寮有儲水設施,高度1750M。
    *穿越獵寮後循稜上一小坡。
1541 上至坡頂,山勢趨緩。有人造柳杉林,並釘有林務局鐵牌,1775M
1544 至桂竹林內,石壁下有獵人物品。1760M
1557 開始陡下,有獵人繩索輔助下降。
1610 山勢平緩,可以遠眺古白楊大崩壁,及荻阪連峰。1670M
1618 又有一座大獵寮,我們稱之為二號獵寮,亦有儲水設施。1630M.
1622  1615M一路皆為平緩稜。
1645 開始出現箭竹,1540M,路仍平緩。
1650  1540M開始陡下。
1702  1460M仍陡下中,出現大堆咬人貓隱藏於雜草中。
1709  出現小段駁坎,下方有一塊小空地。1430M
1720 抵達見晴駐在所舊址。1380M,平寬的地基背倚山坡,南側有高約一米之駁坎,西側亦為駁坎;面南的角
    落有一半弧形戰壕,正對著駐在所下方的合歡越嶺古道。由駐在所南側小徑順稜約三分鐘步程,便可下抵合歡
    越古道主線。
    *駐在所遺址上有獵人搭設的帆布獵寮,及儲水池。附近大樹皆被砍倒,獵寮內柴火、儲水豐富,一旁且有新
    鮮蔬菜,應有獵人經常使用中。我們在此紮營。

90/1/22晴
    *晨起,猴群在附近山谷吼叫不已。

出了帳棚,便見到了金字塔般的佐久間山聳立眼前。過去常不解於為何日本人會選中這座位於立霧主山旁、標高又不及附近諸多三千公尺級高山的不起眼岩峰,來紀念佐久間總督;但幾次的合歡越古道之行後,才明白了其中原委。原因就在於我們早已經習慣從中橫公路的角度來看佐久間山,而忽略了當時人們的視野平均要比我們低了四百公尺,從這條古道的每個角落看這座山,它都是尖聳獨立、神聖不可侵犯的山峰。也因此這座落立霧溪對岸、又隨時隨地俯瞰著古道的尖峰,便成了「佐久間」山。

0700 今天的目的地是日軍墓葬群。早餐時,我們仔細地檢視了防守於駐在所前的戰壕,環狀的石堤正對著下方
    的交通要道,高度剛好隱蔽人員蹲踞在後。出發後,沿著駐在所前的稜線小徑往東南下降。三分鐘後切上了明
    顯寬大的合歡古道,1360M。
    *古道路跡明顯,落葉遍鋪,越過了切穿稜線、有如石門般的路徑後,便是三叉路口了,分別是:往西至魯翁
    橋、往東可達古白楊、順稜向下(東南)則是通往墓葬群的路徑了。
0710 上一小山坡。頂上有大片平台遺址,四周皆以駁坎堆砌。高度可達1.5米,平台長約15米、寬20米。其上築
    有許多直徑一米的圓形堆疊物,我們推測此地即為墓葬群。而墓碑可能因係木製,早已腐朽;或為石碑,並已
    遭人為破壞拋棄。我們檢視其中完整者,計有七塚。遺址上植有山櫻花,一旁還拾獲了標有「櫻麥酒株式會
    社」的酒瓶一只。
    *由於此地與地圖所標示之日軍墓葬群相距甚遠,因此我們決定仍然順稜下行,到地圖所示之墓葬群址一探究竟。
0736 離開平台遺址後坡度頗陡,仍順稜線下切,1315M,路跡不明。
0746 下至一平緩稜1265M,又接上了獵徑,只是路跡依舊不明。
0757 一路行於稜線之上,佐久間山伴立於一旁。1220M
0805 芒草極多1170M。
0825 稜線被一岩石峰阻斷,攀至峰頂,前方又有更大的岩石尖峰聳立。大小尖峰連立於瘦稜之上,兩側均為斷
    崖,地形非常可怕。1175M。
    *由於地形甚為險惡,因此由文榮先行探路,徒手攀至大石峰頂,再看看有無架繩確保之必要。
0849 文榮攀至大石峰頂,確定可以徒手攀越。於是動身下降小石峰,兩座石峰之間的稜線僅有20-30公分寬,足
    踏崖邊芒草根,雙手攀扶於瘦稜之上,緩緩渡過瘦稜,再由大石峰左側攀草而上。
0905 登上大石峰頂,俯瞰腳下曲流的立霧溪,景觀非常壯麗。只是此時地形太過險惡,已無欣賞心情。
    *前方又有一突峰,兩側仍為幾近直立之斷崖,無法自山腰腰繞通行,仍得設法攀上峰頂。
    *攀扶茅草根,小心地登上峰頂,不料前方又有險阻,眼前是令人驚訝的景象:由峰頂之後的稜線,是一道崩
    脆風化、兩側碎石坍塌的雙面斷崖地形。稜上全無立足確保之地,毫無植被的破碎脆岩直落立霧溪底,全無通
    行之可能,地形恐怖至極。

◎討論後,我們對於兩萬五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載之墓葬群址產生諸多疑點:
     1、查閱各式蕃地地形圖,並無墓葬群之記載,後人所繪之墓群標示所憑為何?
        是否曾時地履勘、親眼見証,或係道聽途說參考當時當地原住民之口傳遙指繪製?
     2、太魯閣戰爭後,對於殉職官兵,有無必要葬於如此險惡、難以到達之地;
        如此地形,又如何便於葬後按時節悼祭?
     3、平台遺址後,沿途均未發現道路構築之跡象,部分粉碎地形甚至連架繩都
        難以渡過,築墓人員如何運物資至築墓地?
      因此,我們推測之前所發現的平台遺跡、及壘石堆群即為墓葬群址 。

1000 由於前方地形破碎不堪已無法通行,遂決定在此回程。
1210 回抵平台遺址,我們在此清理墓塚群,並繪圖拍照,整理完整可辨者共計七塚。
1250 回抵三叉路口(魯翁橋、墓葬群、古白楊)由於明天就是除夕夜了,因此大家並無續行古白楊或西拉歐卡的打
    算,乃決定此行推進至魯翁橋為止。
1256 出發往西而行,目標魯翁橋。
    *此段古道路跡完好,非常好走。
1300 古道穿越一小隧道,隧道高約二米,鑿穿一整塊巨岩而過,內有獵人的器物及棉被。
    *穿洞而出後,是一條落葉平鋪的路徑,路旁護坡完好,雜草不生,非常漂亮的路段。
    *繞過了稜角,透過樹林,魯翁橋便已出現眼前。
1316 抵達魯翁橋1360M。
    *魯翁橋橋珩高約325cm,基座寬約100cm。上有日文拼音「 Lu-won橋」篆刻字樣,吊橋面板東端半傾,但狀
    況尚佳。跨越於魯翁溪谷之上,跨距較之鶯橋為長,橋上鋪有長條木板,可通行無礙。
1340 出發回營。
1351 回抵三叉路,爬上稜線。
1355 抵達見晴駐在所營地,開始撤營、整理營地。
1450 出發,回爬稜線,目標中橫公路。
1602 二號獵寮。
1730 濃霧中回抵一號獵寮。
1748 抵達中橫公路,結束探勘。

◎此行成功的打通了由中橫公路直下見晴(巴多諾夫)的捷徑,日後不僅可作為合歡古道卡拉寶至古白楊間的撤退、補給路線;由中間突破的捷徑,更可將合歡古道安排為當日往返的行程、或以見晴為基地的放射形攀登行程;且實現了計畫已久的墓葬群踏查,可謂收穫豐富。

特別記事:

水源:
1.一號獵寮,獵寮有儲水設施,盛接雨水。1750M.
2.二號獵寮,亦有儲水設施。1630M.
3.見晴駐在所舊址,1380M.有儲水設施,盛接雨水。
營地:
1.一、二號獵寮。
2.見晴駐在所舊址。以上營地均有帆布獵寮,及豐富的乾燥薪柴。

--
※ 來源:‧淡淡的山岳天 BBS bbs.tkumcc.idv.tw‧ ※ 
[FROM: adsl-dyn-tpe-64-213-243.so-net.net.tw]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