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記錄] 88.04 關門古道越嶺勘查(台大 mtclub)

作者: hoby.bbs@bbs.ntnu.edu.tw
標題: 88.04  台政  關門古道越嶺
時間: Sun Aug  3 11:41:55 2003

作者: mtclub () 看板: Mountain
標題: 重返關門古道
時間: Sat May  1 18:46:26 1999


        重返關門古道

        日期:880419~880426


        勘察要記




[關門華表]

「找到華表的位置了!找到華表的位置了!」安睎嘶吼的聲音幾乎是從箭竹叢中
迸裂出來的,一種不尋常的緊張瀰漫在所有人靜止的眼中。兩個直徑40cm的陷落
柱洞,深100cm,兩柱間距360cm,緊鄰的還有一個小柱洞,直徑22cm,深40cm
,是門閘的軸柱吧;一百年了,木造華表已然湮滅,而這柱洞還留有完整平滑的
土邊。這裡正是傳說中哨所和華表的所在;華表,木柱大門,用以表彰功績或標
識衢路;關門山,就因這「關隘之門」而名。華表北望關門山,坐東而面西,俯
臨2個泮池。風中,還留著汗的老師興奮的指著淡綠淡黃的遠方:「看哪!我的理
論沒有錯吧!哨所一定在樹大避風、古道旁邊、水池附近的制高點。」在這遺柱
空門前,我們酹酒祝禱,願兵勇安去,爭伐永息。



[忘年老驥]

「不能只用訪問稿,我們得親自去走一趟!」老師銳利如烈日的眼神看著安睎和我
、阿竹和必洙,在午後的新店半山上,老師的家。最近因為要再版丹大札記,聽聞
政大登山隊曾在這幾年多次造訪,於是輾轉聯絡到其中的核心人物:鄭安睎,安排
了這次聚會,希望解開這藏了十年的謎語:關門古道究竟在哪裡?聽著安睎歷歷的
指說,我本只想扼要的做個訪問,補到再版之中,不料老師卻斬釘截鐵的作了這個
轟隆隆的提議。現場掉進一種分離的沉默氣氛中,安睎在盤桓著他已經數次出入,
要不要再走一遭?我則是掉進記憶中那張狂的茅草和滿天滴水的敝天叢林裡,但是
老師70高齡還抖擻著精神,我們怎麼能輸他?「去!」安睎終於點了頭。他答應了
,我只有當仁不讓,老師高興的回過頭來看著阿竹和必洙:「你們也不能跑呦!」
不到一個月,一支忘年之交的隊伍成行了,6男1女,年齡從20到70,平均年齡將近
40。啊!說起這次勘查的順利,華表得尋,營盤確認,全是仗著老師的意志力貫徹
而成的。



4月20日  C0→丹大吊橋→丹大溫泉(1150m) C1

六分所,菜園裡滿滿的一夜露珠。清晨的風,微微吹起晨曦,送來山谷中一片
淡藍,東郡也染得醺紅。8:00出發,10:00至中途獵寮(1750m,本篇紀錄均使
用1/25000地圖之標高),東北溪溝處有水,路自此明顯陡下。10:45至帖鹿桑社
舊址,有數片竹叢。11:00至[關門古道]與[六分所下丹大吊橋道路]之交叉口(12
50m),有一段清晰的古道西向哈哈比舊社而去,寬2.5m,沿路全是製作軟木塞
用的栓皮櫟,有台電在79年立的水文基點。5分鐘後抵吊橋(1200m),有獵路拼
下東溪;亦可循吊橋先下至西溪,再轉回東溪。20分鐘後下至溪底(1090m)

13:00開始溯行東溪,反覆在峽谷中輕鬆涉渡,水深至多及於大腿。現在是四月
天,春雨沒來而梅雨未至,又連續晴了好幾天,是難得的水小時節。30分鐘通
過第一峽谷,抵堪姆卒溪與東溪合流口;繼續來回過溪,最後循東岸河階地的
高繞小徑通過第二峽谷,抵卡阿郎溪與東溪合流口,由堪姆卒溪合流口至此約
1.5小時。由合流口稍稍步入卡阿郎溪,即見騰騰的丹大溫泉(1150m),約有四
處較大的湧泉口積堵成池。

東溪與勘姆卒溪河流口,有幾次形成堰塞湖的紀錄。87年7月交大一群學生意外
發現時,曾興奮地作了這樣的描述:「一個寬約五十公尺,可視長度大於一百公
尺,過灣後還有多長尚無法得知的超大型堰塞湖,像一面無瑕的鏡子,溫柔而安
靜地躺在我眼前。啊!這是我們的湖!我們是第一批輕撫它的人,人生在世,縱
使你能買到千山萬水,你也不可能擁有如此乾淨無瑕的高山湖泊。
It's our lake!」東溪的水,大可以成湖,小可以足涉,差別直有天壤。

夜裡,赤裸了身,沉入了這久聞的溫泉。從四野的黑暗洞穴底下衝上來的咻喲咻
喲的濃濃鼻息,捲著團團的水霧,不顧一切的朝著遙遠的虛空壓去,淹沒成一片
溫熱的氣海汪洋;黑暗裡的營火光影纏著泉水,失去了熱,浮成一片黃色水波;
而遠來的風和身旁岩石溢出的蒸騰暖流,在一種疏離的寂靜中,一齊湧進了我浮
飄的身體中。



4月21日  C1→關門西稜→1756峰東鞍(1750m) C2

起床後人人腰酸背痛,咸認是溫泉把昨天1300m下坡的疲累泡出來的結果。

出發後半小時,就在卡阿郎溪和東溪夾峙的烏龜島頸部,發現了清兵的營盤址
(1215m)。這裡是關門西稜的最尾稜,果真就是關門古道的起點。這個[溫泉營盤
址],是個溪底營,營西倚屏東溪之斷崖。向東依次觀察,首先是一列長約80m,
寬約2m的連續平台地,推測為宿睡之所;中涵一U形彈藥儲藏所,容積約160cm
230cm50cm;平台地的邊緣挨著一道排水溝;接著是灶與桌(約140cm140cm),然
後是古道,古道邊更有4堵營門或華表的基盤,各約85cm85cm75cm,可夾立兩
根直徑40cm的木柱,門面向東。

9:00出發,9:30遇一石板屋,有竹林及一大片平緩開墾地。此後滿稜盡是栓皮櫟的
純林落葉,在東溪和卡阿郎溪兩邊的溪谷幾乎吻接的捏夾下一線蜿轉。再一次遠
觀丹大東溪附近地形,究竟關門古道是如何由丹大吊橋跨上關門西稜的呢?我們
覺得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取道溯溪,一是利用東溪東岸的河階地。但實情如何,
恐已難定。

1340峰西側前有一小鞍,平緩開闊,古道由北繞來,稜右有個像是休息所的大石凹
,古道之字折轉逐漸上攀。10:15登上1340峰。東下有岩階,接續的稜頂剷平如夷,
在6尺(清制古道正是6尺,即180cm),甚至是8尺之內的樹木均遭刈除,平整的路肩
石、間歇的行道樹不絕於途。12:50抵哈巴昂舊社(1650m),為一台灣杉造林成功的
寬闊緩稜地,陽光稀疏難入,栓皮櫟也逐漸消失,有石板屋十餘幢。14:00登上1756
峰,東下鞍部紮營,鞍南有堂皇的石板屋兩幢。我們下鞍北取水,取水處即是卡阿
郎溪南岸工寮的上游水源,來回1小時。



4月22日  C2→關門西稜→最低鞍東側的寬鞍營地(2635m) C3

6:30 出發。此去2088峰茅草漸豐,但安睎年前砍路的餘威猶在,一道白色的死茅草
小徑有力的向上挺進。至2050m附近,為鞍部地形,8尺寬的古道清楚的向北繞行。
9:20隨古道抵2088峰稜頂北凹,寬敞,有一營盤舊跡。遍地石片,阻生茅草。這段
古道繼續在稜線下方不到20m處,沿行2088峰東北山腹,匯入2088峰東鞍,為關門
古道西段保存最好的路段。進鞍前有一段6.4m長,下方砌高50cm的8尺寬古道,此
處距稜頂僅只5m,大家笑著公認是第一處我要切腹的地方。

十年前,我們一行6人,越過卡阿郎溪後,砍上2088峰(即1/50000地圖的2096峰),就
在這附近接上關門西稜(詳見[關門古道西段]紀錄),然後沿稜縱走,偏偏古道繞行山
腰,真是咫尺天涯,而這個2088峰東鞍,正是當年我們當年紮營的地方。苦笑之餘
,我抬頭看著稜頂的密茅草,像是被6個揮汗如雨的身影在上頭無盡鑽行的一種錯
覺所襲擊。

之後古道轉模糊,但大致在稜上。11:40於2260m附近,箭竹開始出現,發現有5~6個
石階相當完整,階寬6尺,高17~20cm,踏面約20cm,共約6m,大家笑著公認是第二
處我要切腹的地方。

13:30 登上2396北峰,南鞍的茅草海中有個盛著髒水的雨量計。14:15 登上2396峰
,稜陡轉東,14:20 抵2396峰東鞍,向南切下10m,接上古道。清晰的6尺大路,一
路繞過2410峰,向東南最低鞍前進。沿途松針鋪地,杜鵑叢生於駁坎的縫隙中,間
雜乾黃的茅草堆,構成一種和暖的色調。古道始終保持在稜線南側,少數路段甚至
接回稜上,再旋向稜下。在一處清晰的越稜點上,大家又笑著公認是第三處我要切
腹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當年會錯過呢?我找到了三個藉口。第一:當年忽略古道應該會沿山腰
興築,不會亂爬山頭;第二:囿於溯溪能力,因此當我們覺得幸運的利用了卡阿郎
吊橋,避開了丹大溫泉附近的困難地形,直接抄上關門西稜2096峰的同時,也錯過
了尾稜上最明顯的古道蹤跡,使我們一直對途中偶現的蹤跡存疑。第三:縱走稜線
時林相的惡劣,弄的筋疲力竭,而時間的延遲,更使我們一心要趕出去撤銷山難,
更無留意。在這種馬失前蹄和得魚忘筌的一團感覺中,索性一把火把隨身帶來的當
年紀錄燒卻,任由竹葉堆上一陣灰飛。

16:00 越最低鞍(2340m),這裡是當年我們紮營而又南下取水失敗的地方,17:10抵
當年那片10m長的露岩峰,臨接一片崩壁。17:30陡下一寬鞍(2635m),紮營,果然
有山豬池,是關門西稜上一處穩定的水源。就為了這個水源,今天足足走了11個鐘
頭。



4月23日  C3→關門西稜→關門水池稍南的南三段主稜(2950m) C4

森羅矗立的紅檜鐵杉下,天空高的有點離奇;穿梭在井底般的箭竹林裡,我們翻動
著一股沉甸甸的霉味,土塵和游絲在深深的朝陽中遲鈍的飛,時間也變的僵硬起來
,回頭看到老龍還在一股勁的採箭竹筍,東鑽西竄,弄的連背包都不知去向!「對
著太陽衝就對了!」臉上寫滿茅草憤怒痕跡的小花貓奮力的喊著。衝啊!衝出密箭
竹的瞬間,那破口像咒語消失般的立刻閉合,完整的如一片光滑石壁。

關門西峰附近,古道再度醒目,沿行西南繞向北側,循卡阿郎最上游溪溝西緣的林
子裡,從西南方進入關門山凹。山凹是由關門山與附近三個崙頭共同包夾形成的,
我們所發現的華表位置就在西南方崙頭之南,正是古道剛剛翻進山凹之處。除了發
現華表的位置外,我們還確認了一處營盤,約在華表東南方稍低處的一塊平台地,
約10m12m,有直角凹溝。離開山凹之前,我獨自登上了關門山,懷念起當時在這
曠野的冰封中,6個人頂著風縮著頭的狼狽模樣。而回望華表處,百年前,兩路清
兵數千人開通險道,會盟山巔,也是一派熱血衷腸,怎料得只是一道等待日本人的
雨後彩虹。

循著古道舊跡往東南登上南三段,路幅達12尺,駁坎、石階一應俱全,這段路寬到
讓人覺得有點麻木,都懶的整理測量了。這段南三段的山徑繼續借用關門古道,一
直沿行稜西,向南到一座巖山為止。午後的雲瀑東流,遼闊的西風趕集似的成群擠
過我的身邊,在稜東還有暖意,稜西卻已如乍開的冷凍庫。

從睡袋裡凝視著這宇宙的邊土,一半高山,一半海洋。冷冷的白月在外帳上糊成一
片鮮明的亮,除了呼出來的熱氣外,世界上再沒有動的東西了,連茅草都像梳過髮
油一樣的靜止,空氣裡飄著讓人想深呼吸的冰涼。遠方的陸地比海還要藍,海上的
雲結的比山還要高;人間的燈光,如無數的璀燦浮筒,不止息的微微閃耀。銀河從
天蠍星流過牛郎織女,無聲的畫了一個圓弧,而北斗在下邊自顧自的反轉。依舊不
敢相信,自己上一次來關門山已是十年舊事。這生命的光陰,一去竟如崖頂的巨石
,崩落溪底,隨波被吞噬了所有的春夏秋冬,無影無蹤。人生事,幾回重?



4月24日  C4→馬太鞍溪上游石洞獵寮(1830m) C5

巖山和石洞是今天的重頭戲,這是長野義虎當年留下的指標。而從地圖上看,關門
山迤邐到大石公山的東面,絕壁綿延,從巖山到石洞這1000m究竟怎麼下?巖山在
關門山南約1.5km處,標高在2900~2950m之間,應為1/50000地圖上的2925峰,為一清
楚的露岩峰。此外,南側亦隆起一座岩峰,應為1/25000地圖上的2847峰。不過,古
道的下溪點是在兩峰最低鞍的北側一小鞍。預計從巖山下約200m後,會出現一條不
起眼的小稜,是這附近唯一可下溪的稜線,餘皆陡落的斷稜。看著空蕩蕩的馬太鞍
雲氣,這裡真的能下嗎?再看一次日本地圖上的那條肯定的虛線,清晨7:30,對著
東南邊壯碩的倫太文山塊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下。

在巖山腳緣沿東北徐降,剛下時是紅毛杜鵑混生茅草,密密覆生的植被減低了陡下
的暴露感,而蔓草之中居然還零星看得見6尺的舊規模,甚至是扇形石階。果然,在
標高2700m後小稜逐漸成形,灌木林下混生茅草,危險的暴露地形已近消失,方向也
折轉東南。這段古道塵封在這巖山小稜下,居然也給安睎找到,真是不可思議。同
時,這也印證了長野義虎「先東北後東南」的記述。沿著小稜,古道時而清楚的順
著剷平的稜頂坦蕩的下降,時而崩毀於要橫繞的溪溝邊,我們小心翼翼的定位前進
,13:30到達堆滿磊磊巨石的馬太鞍溪上游(其實應該稱為佟庫蘭溪)溪底。由於下溪
點的位置稍偏下游,繼續溯源至長野義虎所稱可容20人的堂皇石洞,不過石洞附近
已無巨石,盡是清幽的小石。途中我們又確定了一處溪底營,以其有七株神木繚繞
,稱[神木營盤址]。這個營盤的位置很容易找,如果從倫太文山西南的2738峰(即
1/50000地圖上的2652峰)到巖山拉一條直線,這個[神木營盤址]正落在直線和馬太鞍
溪的交會點上,也正是馬太鞍溪由西北轉東北的折點;而石洞就在上游不遠。

石洞為一巨大的大理石,凌空被山側和溪石架住,下面成了漏空的大洞,上方則盤
結了兩株巨檜。黑幕深垂,石洞裡火光四濺,紅通通的窺視著這沉睡的風之谷。我
們並排的坐在一根倒木上,感覺著彼此的溫暖,風從背後胡亂的推擠著面前的焰光
。因為與風、火和淙淙溪水這般的貼近,我感覺像被飛瀑噴灑過一般的輕鬆煥發。
早上下來的巖山小稜就立在我們抬頭的西北浮雲上,與左右岩峰並成M型,峭不可
爬。開敞的流水牽帶著一種的說不盡的綿綿情意,第二天,逸雯、阿竹和我都從溪
底揹了一瓶水,甜甜的要翻山出來,送給自己心愛的人。



4月25日  C5→倫太文山前鞍(2640m) C6

清晨5:00,老師就在石洞裡非常興奮的又跑又叫:「喂,起床了,公雞叫了,我夢到
長野義虎、森丑之助、野呂寧了哪!他們啊,和我睡在一起嘿!哦,那個野呂最多話
,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呵~~~又是這麼早起!

7:30 離開[神木營盤址],7:45標高1870m,開始接到15尺寬的清晰古道,沿著2738峰
向西北延伸的一條大肥稜頂向上攀爬,8:10標高1910m,遇到一截鋸木,即77年陳文翔
[關門古道東段]紀錄中提及的「橫倒於路上卻被攔腰鋸斷的巨木,平整的斷端」,直
徑95cm,截長255cm。沿途紅檜不絕,老師說:「馬太鞍溪是當年布農族和泰雅族勢
力的緩衝界線,因此開墾很少,也因此保住了森林,森丑之助更盛譽此地為美林。」
這一路上去,全依古道,路寬不減,均在8~10尺之間,遠超過制式的6尺,本以為這
古道在短短三個月間告峻,總有偷工之處,沒想到清兵一點也不含糊,十分的規矩。

10:00 標高2180m,見30餘階,階寬4.1m,踏面75cm,階高15~20cm,共長17.5m,近山
處並有排水的邊溝,為這一帶最美的一段。馬太鞍溪上游形勢封閉,東側又少日照,
茅草不易滋生,古道也因此保持了良好的舊跡。想像當年開路之時,由識途的探子指
引出巖山的方向,副將和頭目跟在前面指揮定線,徵調的部落山胞接力取水,民伕挑
擔荷鋤,哨兵則在沿線督工,大隊人馬就這樣一點一滴的鑿上了關門山。

11:10標高2370m,古道開始離開大肥稜,向東側腰繞,漸行漸高,繞過2738峰北側的
兩個溪溝,沿途有獵寮及不穩定的水源,12:30標高2450m附近,古道又出現二段石階
,分別有25階,10階。13:50抵2796峰和倫太文山的最低鞍,接上了往阿巴拉山去的稜
線,這裡也是80年傅子煜[倫太文阿巴拉縱走丹大山]紀錄中紮營的鞍部。15:45登頂倫
太文山,東南下有清楚的石階群,這部分在過去多有發現,此處不再贅記,16:50抵倫
太文前鞍(與2692峰之間的最低鞍),鞍南有穩定水源,紮營。



4月26日  C6→興魯郡山→大豐→大富(200m)

7:00出發之後,溪谷像掀開了蒸籠蓋,一陣一陣強的雲霧滿天飛舞,愈來愈冷,看樣
子享受了7天的晴天,終於要告別了。9:00抵倫太文山與興魯郡山間的最低鞍,約1930m
,有獵路北下光復林道,古道至此完全沒入伐木區的懸鉤荊棘中,決定不跟古道,逕
上稜線,飄雨了!12:00登上興魯郡山連稜的最高峰,約2100m。這一帶本來就是霧林,
終年陰濕少日,加上天候和植被不良,大家走的東倒西歪。12:35標高1970m,古道終於
自北側來救我們了!13:00標高1820m,抵一穩定水源,再下5分鐘,提前到達了預定紮
營的拔子山獵寮,商議之後,決定不登拔子山南下富源,改循一寬大的獵路,由虎狼山
的方向,東下大富,這樣可以省下一天的行程。再走15分鐘,抵長野義虎所稱的第二個
石洞,標高1760m。13:50抵拔子山叉路口,離稜偏下山腰。

下坡路陡,綿綿的雨又覆得一路濕滑,大家下的像保齡球一樣,亂飛亂撞,老師也不例
外。終於,他跌坐在一處泥坑裡恨恨的說:「我再也不要爬山了!沒有神經病像我這麼
老還在爬的,你看那些人老早就收腳了!老了!不爭氣了!連這種路都會摔!」他氣憤
的把手杖甩在地上,「我也知道這一趟對我很累,只是,想到長野義虎、森丑之助都走
過,就覺得非走一趟不可!但真的是沒有這麼累過,不爬了,以後只要翻譯文獻、作作
演講、和阿公阿婆上玉山就好了。」大家暗暗心疼他70高齡也和我們一樣的摔,不知道
該說什麼,老龍則是蹲在一旁扳著指頭算:「老師,你要這樣想嘛,你的年紀大我們3倍
,你摔3下,我們只能摔1下,算算還是我們比你摔的多的多!」15:00於標高1100m處接
上產業道路,老師又走成第一個,我追在後頭,聽到他居然已經在和老龍、安睎計劃著
回程順道去訪查北路的事了,前後還不到半小時!「山上說的話都不準的!」踢過路上
一窪清澈的積水,阿竹吟吟的笑著說。

繼續踢了12K左右,17:50抵大豐村。算算今天,從倫太文東鞍下了2400m到大富,如果
再加上爬興魯郡山的200m上坡,一共是狠狠的下了2600m,破了所有人登山的紀錄!



[過化存神]

同光之際,清廷以日本謀台日緊,改弦易轍,趕闢北中南三路,希望以陸路通後山,
佐助開山撫番的政策,以實國防,而關門古道就是這個政策下所建的最後一條路。然
而,甲午之後台灣讓予日本,清廷前後20年的努力轉眼成空。之後,從明治、大正到
昭和,日本欲以盛大的國力,逐步貫徹    其殖民的雄心,在這片山區又引發了一段
武力爭鬥,跟著是民國。

相傳總兵吳光亮在修築中路時,曾於八通關山勒石「過化存神」,以昭萬代,這真值
得深深體味。過往的歷史都已隨人而去了,在這永不止歇的流逝中,究竟有什麼是不
隨而去而可大可久的呢?當年的兵勇和總兵過去了,張兆連過去了,長野義虎過去了
,古道華表過去了,駐在所過去了,橫斷鐵路之議過去了,盜林案過去了,現在舉棋
未定的能丹國家公園之爭議將來也要過去,究竟是什麼東西會與這些綿延百里的高山
並立,長存在這片土地和這群人民的心中呢?



成員:何英傑(領隊)、楊南郡、鄭安晞、盧鏡竹、陳永龍、陳逸雯、林忠和

行程︰

4月19日  台北→水里→六分所(2350m) C0
4月20日  C0→丹大吊橋→丹大溫泉(1150m) C1
4月21日  C1→關門西稜→1756峰東鞍(1750m) C2
4月22日  C2→關門西稜→最低鞍東側的寬鞍營地(2635m) C3
4月23日  C3→關門西稜→關門水池稍南的南三段主稜(2950m) C4
4月24日  C4→馬太鞍溪上游石洞獵寮(1830m) C5
4月25日  C5→倫太文山→倫太文山前鞍(2640m) C6
4月26日  C6→興魯郡山→大豐→大富(200m)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ccsun50.cc.ntu.edu.tw] [Login: **] [Post: 37]
※ Origin: 成大土木大地雕塑家 telnet://bbs.civil.ncku.edu.tw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