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紀錄] 90.06 麥肯尼峰 6-10 (陽明)

作者: Spiggy (史耀前) 站內: Records
標題: [紀錄] 90.06 麥肯尼峰 6-10 (陽明)
時間: Mon Mar 10 23:57:31 2003


作者   November (獵戶座)                              看板   cYM-Mount
標題   麥肯尼記錄(六)
時間   Tue Oct  2 07:35:55 2001
───────────────────────────────────────


6/5(二) Talkeetna → Base camp (BC) (海拔2150米,氣壓776mbar)
    今天大家一樣早起,因為k2公司要幫我們排第一批的飛機。
出了門一看,天氣不錯,今天真的要進入BC了。
八點半到了機場,k2的人員已經就位,要我們按照昨天
分成的三批人馬,跟著各自的駕駛員走。
我和小泝、彥妤坐一架,三個人加上公物的行李並不多。
我們的飛行員是位年輕小姐,看起來精明幹練的樣子,
若不說真的看不出來她是開飛機的。由於時間緊迫,
我沒有時間看其他人,也不知道新吾坐哪一架飛機;
甚至忙著搬行李上機,連墨鏡都來不及拿出來。一切就緒後就準備起飛了,
我坐在駕駛員的旁邊。她要求我們繫上安全帶,
帶上耳機。因為噪音很大,所以我們彼此可以用耳機麥克風溝通,
我們也可以聽到駕駛與塔台或基地營的對話。九點整,
小飛機緩緩地滑離跑道,地面的景物也漸漸地離我們愈來愈遠。
對於小飛機的恐懼感並沒有很大,因此可以好好欣賞風景。
的確,登高望遠的感覺就是不一樣,視野清楚,
一覽無遺,開始可以體會Washburn先生當年測量麥肯尼地形圖時, [m
乘著小飛機拍照的感覺。

    Talkeetna周圍是一片沼澤地,而且相當廣闊,
有一條大河橫貫其中,也有兩條筆直的公路和鐵路比鄰而行。
令人驚訝的是沼澤森林之中居然還點綴有零星的住家�
A而且似乎有私人機場的樣子,可能
真的地方太遼闊了,
都需要靠飛機當交通工具。沼澤的盡頭就是白皚皚的連綿山頭,
也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這種景色是我不曾如此近距離感受過的,
心中的興奮感油然而生,
但是想到我還沒戴墨鏡,就不敢看太久,不時閉著眼睛休息一下。
有的冰河裂隙真的很大,小飛機都要飛一陣子才能通過。
還有看到上游冰河地形的破碎帶、累積帶等等,
可以與書上應證,就覺得很高興。
突然間,在我們下方出現了一小堆顏色鮮豔的區域,
也可以見到一條類似跑道的直線,駕駛員告訴我們,
那就是基地營!那就是爬麥肯尼的起點!
心中想到的只有一件事:不知道到底有多冷?
小飛機先在上方盤旋了一圈,然後朝著反方向(遠離基地營)飛行,
眼看就要撞上前面的山壁了(Mt. Crosson),
突然來個180度大轉彎,我的胃都快跑出來了,
然後才筆直地對準跑道,緩緩降落,滑行在冰河上,
原來這是他們的標準降落程序。時間是早上九點三十分。

    下了飛機,心情有點興奮。卸下背包裝備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墨鏡。
這裡的溫度沒有想像中冷,而且有太陽照射,
所以可能在攝氏10多度左右吧!基地營人非多,
已經先下第一架飛機的植謙等人過來幫我們搬行李離開飛機跑道。
老經驗的胡老師先派小白等人與國家公園駐紮在此的巡山員接洽;
老師自己本身則趕快跑去找營地;
後來老師跟我們說,若是有空的營地是先搶先贏,
而這樣可以省去我們營地工事的時間與體力。
重點是因為我們人數多,所需營地範圍較大,所以要趕快找,
這個問題往後一直持續著。第三架飛機的嘉地等人也陸續抵達,
嘉地一下飛機就戴上p.p.手套,因為他說要帶著完整的手指回去;
這個也是實話,往後的日子到攀登結束,每個人的p.p.手套幾乎都不離手。

    這裡有兩頂很大的紅色營帳,甚至還有門,明顯就是NPS的人員駐紮之處。
小白已經與代理經理接洽完畢,繳交攀登許可、
領取三桶共12加侖的去漬油、把66罐我們帶的瓦斯罐標上自己的隊伍號碼當作記號。
這些手續完成之後,我們即刻前往胡老師選好的營地準備紮營。

    這個營地所面對的就是一條冰河(southeast fork Kahiltna glacier),
背後是Mt. Frances,整片白茫茫的景色是生平未見,
雪山與合歡山雪訓時的雪況是小巫見大巫。
基地營建設在一個平緩的坡上,
整個營地約有數十頂大小不一的帳棚,
還有許多標緻竿,表示這個營地有人,估計基地營的人數應該在一百人上下。
我們的營地已經有雪牆的雛形,應該是前人留下,
我們主要目的是將營地整平、擴大,並且加強雪牆。
大家興奮地分工,雪鏟、冰斧、雪鋸等家當都出爐了。

這裡的雪質地與台灣類似,但是屬於乾雪,沾在身上拍一拍比較容易掉;
黏性還好,挖到深一點的雪層就變的比較硬,甚至變成冰層。
我們主要往下挖,將地整平,順便做成雪磚把周圍疊高,築成雪牆。
剛開始有使用雪鋸,
可以切出整齊的雪磚,但是很費力,
因為鋸子通常會被雪卡住,而且每一塊疊起來也不一定就會很吻合,
還是需要修飾,所以後來我們就直接用雪鏟切了,這樣比較快。
我們的雪鏟有三種:只有鏟面的,需要與冰斧組合,這種的較不牢固,
用起來沒信心,重量雖然輕,好攜帶,但是就是感覺不
堅固;第二種是台灣買的沙鏟,最堅固,但是體積大,也最重,
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順手,我們最後將它留在基地營,沒有帶上山;
第三種是在美國買的專用雪鏟,整支材質是空心合金的,重量不會太重,
握柄可以調整長短,鏟面也可拆卸攜帶,不需任何調整工具,
用起來感覺也很堅固,我覺得最好用,胡老師與嘉地各買了一支。
大家抱著興奮的心情工作,邊做邊娛樂,
因此花了不少時間,營地與帳棚架設完畢已經是中午以後的事了。
我們以餅乾充當午餐,邊吃邊聊,學長們與老師說以後建營地
不可以花這麼多時間,第一次可以玩玩,但是這樣太消耗體力了。

下午我們先準備拖船(sled),基地營前面有許多艘,
可以自行取用,不必收費。我們一人選了一艘,
再把帶來的傘帶裁成每人適當的長度,
當作拖拉的腰帶。我們還要在拖船四周綁上普魯士繩,以利固定行李之用。
拖拉的傘帶有許多方法:有人兩點固定在自己的
吊帶上、有人只有一點固定在吊帶上、也有人環綁在背包上、
還看到老外有專用的拖船,拖拉是用有彈性的金屬,真是開了眼界。
接著大家調整了吊帶、器械、普魯士繩、練習了繩隊的結法、練習穿熊掌靴走路。
走著走著,發現新吾的營地就在我們後方不遠處,
他自己已經建設完畢,還做了一個雪桌和雪椅,嘉地頻頻稱佳;
他自己的一人帳是高級的gore-tex帳,輕巧、堅固;雪鏟則用塑膠鏟面的,
更輕,嘉地說這種的也不會不耐用,反而有輕便的效果,
因為是一人獨攀,所以處處要省重量。雪鏟
的鏟面上還保證說:「如果有裂損情形,可以免費更換。」

    傍晚時分,天氣越來越差,雲層籠罩,
Mt. Hunter和Mt. Crosson都快看不見了,
本來想在外面炊事也因為一場雪而作罷。
這裡到了傍晚溫度驟降,白天工作時大家只穿一件p.p.內衣,
晚上卻冷的不想出帳棚。
另外要一提的是此處的廁所,在基地營有兩個工作人員用木板搭建的廁所,
其實也不過是三大塊版子圍成的簡單建築,
裡面一樣使用可分解的袋子來裝排泄物;在廁所旁邊還有尿洞,
規定每人都要在此處小便,才不會在雪地上留下一灘一灘黃黃的痕跡。
每個人打哆嗦咬牙,輪流上完廁所,就一個個鑽入睡袋了。
俊富、小白、濬漳和我睡一頂帳。


作者   November (獵戶座)                              看板  cYM-Mount
標題   麥肯尼記錄(七)
時間   Tue Oct  2 07:46:23 2001
───────────────────────────────────────


6/6(三)BC → Camp 1(海拔2275米,氣壓764mbar)
早上四點俊富起來煮早餐,大家賴到五點多才一一起來收拾。
這其實是不太好的習慣,尤其像我們隊伍人數多,
一個人拖就會耽誤大家;不過這種情況好像日後也沒有改善,
不管誰先起來煮飯,其他人總會賴床。
今天天氣非常好,萬里無雲,不過我們辜負了它!
太晚開始收拾是一個原因;另外我們整理東西有些手忙腳亂,背包、
拖船加上繩隊,把大家都搞迷糊了。拖拖拉拉至將近十點鐘才出發。
嘉地、植謙、彥妤、小泝結一個繩隊先走;
胡老師、俊富、一青走第二隊;
我、濬漳、墻哥、小白一隊殿後。
此時出發已經太晚了,豔陽當頭;
剛開始的下坡大家不以為意,因為還相當興奮,
腳踏熊掌靴、手持雪杖,輕鬆漫步而下。下坡時leader調整步伐速度是很重要的,
因為此時拖船還會往下滑撞倒自己,
每個人重心不穩,所以更顯得繩隊步調與默契的重要。
下坡至最低點,開始轉向北朝著kahiltna glacier緩上坡而行。 [m
這條冰河十分寬廣,往前往後幾乎是一望無際,
有點像是積滿白雪的大濁水北溪。看不到任何一絲明顯的冰河裂隙
(其實是暗藏玄機),
這在我們十多天候回程的路,有了明顯的改變。

上坡的開始,也是體力考驗的開始。坡度雖緩,
但是拖著沈重的拖船,步伐就是快不起來;
還有,在雪地上,看起來明明覺得20分鐘可以走到的地方,
實際走了一小時卻還沒走完,我覺得我在雪地上的距離感不太準,
估計的標準要重新設定。最慘的是毒辣的太陽,
毫不留情灼燒著我們,此時最珍貴的東西只有「水」。
每個人想盡辦法熔雪製水:自己的保溫瓶內的熱水是最有效率的熱源,
但是絲毫不敢浪費;塑膠水瓶裝滿雪,掛在背包上,
希望太陽把它熔成一整瓶的冰水,但是效果十分有限。
最扯的是穿著,大部分人脫到只剩一件pp內衣,
下半身穿著防雪褲加鞋套,流汗速度比不上揮發速度,整條腿濕淋淋。
雖然如此,為了預防曬傷,我還是包得很緊密,
連臉部嘴巴和後頸都蓋住,因為我不想嘗到脫皮的痛苦。
看到下山的老外們,有的很豪爽,只穿著短袖,
臉上也只戴著墨鏡,整個暴露的部分都曬得紅咚咚,卻十分自得其樂。

我們行進的午餐,是全體統一分配,
每天早上胡老師會發給大家,可能是一塊沙其瑪;
或者兩塊鳳梨酥;另外每個人有兩條大巧克力棒,
是登頂當天或是體力透支時的補充物。我們吃午餐時都很簡單,
保持繩隊的距離,每個人原地就坐,吃著小點心,
配著一兩口水就結束了;我們的策略是:行進時不逗留休息太久。
今天這段路程的後半段,坡度漸陡,我們繩隊的隊員體力有些調適不過來,
其他繩隊亦是,使得大夥無暇欣賞壯闊的冰河景象。
可能是第一天行走之故,在到達C1前的最後一個陡坡,
濬漳有些無力,實在也是上坡較長。
大家幫忙分掉一些東西,我在前調整步調,
終於在下午四點左右進入C1,我們其他的隊友也剛到不久,
令我們興奮的是新吾似乎已經抵達很久了,他正拿著相機幫我們拍照,迎接我們。
新吾體力很好,自律性也很強,一早就出發,
獨自一人默默而上,雖然也有其他日本隊伍,
但他也不會和別人親近,就是一個人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那樣地在前進著。

C1位於寬廣冰河平原之上,周遭腹地頗大,
明顯的裂隙都離著一段距離,大家行走的主要路徑,
正好將C1分成兩半,我們的營地恰巧隔著此路與新吾營地相望。
我們即刻整地,搭帳;利用閒暇之餘又跑去找新吾,
同樣他又做了雪桌雪椅,營帳內井井有條,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
他告訴我他明天的計畫是繼續往C2推進(與我們預
計一樣的C2),他又拿一張記錄表給我看,上面規劃好日期,
寫著預定行程;還有,他每天早上起床會立刻記錄自己的心跳、呼吸、
昨晚的睡眠情況、食慾等項目,
來評估自己的身體情況,而且都是量化記錄,實在是位嚴謹樸實的登山者。
我們的晚餐也很簡單,不過是我最享受的時刻:
主食(麵條或是脫水米)加上一種罐頭;還有湯包,就這樣。
看似簡單,我卻覺得美位十足。我們這頂帳的食量最大,
連胡老師都受不了;餐後還會煮一大堆水,
大部分是裝保溫瓶明天一早要用;剩下我們就泡泡東西喝,
維他命c發泡片是愷音學姐送的,我自己也有帶,這是我們的宵夜。
今夜的高度與昨天差不多,
我沒有任何高山症狀,晚上就寢時想了一下今天的行進,有一些感想:

水很重要,我帶來裝水的容器太小了!
拖船有時會壓到主繩,可以多扣一兩個鉤環把主繩引導至拖船之上。
行進的速度是很大的訣竅,我今天leader的角色沒有扮演好,
原因是操之過急,自己的步伐頻率過快。


作者   November (獵戶座)                               看板  cYM-Mount
標題   麥肯尼記錄(八)
時間   Tue Oct  2 07:58:09 2001
───────────────────────────────────────


6/7(四)C1→運補至2800米→C1,天氣不佳
今日我們的計畫是原地休息一日,只進行向上運補的工作。
早上胡老師都會很早離開營帳,因為要清一清帳篷上的雪花
(晚上我們呼吸造成的積在內帳上;還有外帳上的),
然後會順便挖我們起來,實在覺得很慚愧。
早餐我們也是開伙,大多是麥片、糙米片、或是乾果之類的食物。

今天一出帳篷,就發現天氣不好,整片白茫茫,
能見度頂多至50米左右,還不時飄著小雪;
慶幸的是風勢不大,氣溫也不低,所以我們還是整理拖船,
將一部份的裝備往上運補。嘉地將東西分配好,
每個人拖著只有不到昨天一半的重量,愉悅地前進。
今天我們調整繩隊成員:墻哥體力好,改與胡老師、俊富一組;
一青自覺吃不消,跑來與我、小白、濬漳一隊,而且改由一青走
leader,我走最後。一青覺得每人都要輪流走繩隊不同的位置。
天氣不佳,使得我們無法多看周遭的地形地物;
雖然負擔不重,但是視線不佳,也影響了行進速度。 [m
我們一路上有經過兩處可供臨時紮營之處,有前隊遺留的營地遺跡。
我們將裝備與食物埋在第二處臨時營地附近
(臨時營地就是指沒有大批人馬固定紮營之處,
只有一、兩隊因為行程設計而自行尋找的營地),
我們大約挖一至二米深,將數個犀牛袋依序疊好,埋好後再插上標誌旗杆。
由於考慮到天氣,我們不再前進,而在風雪中開始回撤。
下坡時一青走得較快,我的步伐無法跟上,頻頻踩繩,
甚至絆倒;加上每個繩隊除了leader之外,
其他人都要負責控制前一個人的拖船(就是要幫忙拉),
所以我很難控制速度。後來一青要我留一段繩子在手中當緩衝之用,
情況雖有改善,但我仍覺得leader帶隊的速度很重要,
這一點在我後來下山當leader時有深刻體會。
大約下午四點,我們回到C1,下坡總共約一小時半。

今晚有空閒,有時間再多改善一下睡眠系統。
在台灣出發時,只帶了用了五年的睡袋、露宿袋、還有新買的pp睡袋內襯,
當時沒有新買睡袋一方面是對舊的睡袋已有感情,
捨不得拋下;另一方面想,
最糟糕反正把羽毛衣等全部家當塞進來就是。
用到目前為止,覺得這樣的睡眠系統還很不錯,
加上長袖排汗內衣褲,這樣真的很保暖。
為一不足之處在腳底,睡到半夜會雙腳冰冷,
因為血循較差(即使穿pp襪),在台灣就有這樣經驗,
但是在這裡會覺得受不了,所以我再加一件pile保暖衣,包在雙腳,
就十分完美。防雪衣、褲則墊在露宿袋與帳篷之間,
防止凝結的水氣直接與露宿袋接觸。


6/8(五)C1 → Camp 2(海拔3035米;氣壓694mbar)
    從早上起床,吃早餐、收拾、整理到出發,
總需要三至四小時以上。今天也是將近10點出發,
與昨日不同的是:天氣大好,豔陽高照,又是萬里無雲的日子。
總算可以仔細瞧瞧我們的路線,這不看還好,一看之下差點暈倒:
一路盡是無情的上坡。其實坡度還好,我想連雪山哭坡的程度都不到,
但是高溫的曝曬下,應該是無力的主因吧!
大家的公物都有減少,我們還埋了一天分糧食還有一些垃圾在C1,
準備下山時再帶回;雖然如此,大家還是覺得很重,
至少我們這一隊覺得如此,可能是想到待會兒還要增加重量之故吧!
一青仍然是我們這一隊的leader,今天他的速度慢多了,
對我們而言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不過他仍然很積極地在前進,
倒是小白受不了酷熱,決定只穿pp內衣褲行進,紫色又貼身的穿著,
看起來有點滑稽,又有點噁心,但是看起來又很涼快;
總之,全隊只有他這樣做。下午兩點,在跨上長達40分鐘的陡坡之後,
我們抵達埋藏公物的地方(cache),
其他人已經休息一陣子了,胡老師將雪放在雪鏟上熔化,
效果不錯,大家搶著喝。我們在此整裝備,吃點心,
休息摸魚一陣子,才在三點左右依依不捨離開;看看營地,
昨日在此紮營的兩個老外(一老一少,其中一個是阿拉斯加人)已經離開;
我們是在基地營認識,他們兩人爬山總是背著一面州旗之類的東西
(不像美國國旗,不過長的很像)。
我們這隊仍然殿後。後半段的路較緩,但是大家走的更衰。
終於在一處上坡之後,我看到了kahiltna pass,也就是稜線上的鞍部。
那白白的稜線連起來真的很像龍脊的感覺,
翻過pass有如就要到另一個世界一樣。
這兩天我的估計能力有進步,不好的預感是:
我們要到kahiltna pass恐怕還要一陣子。

大約在下午六點半,我們總算是到了pass前的最後一個營地,
按照guidebook上的說法,就是upper kahiltna glacier camp。
胡老師和嘉地決定在此紮營,
但這裡不是我們預計的C2;這時最享受的東西是胡老師泡的橘子粉果汁,實在是好喝。
這個營地沒什麼人在用,所以我們耗很多力氣建築,
光是雪牆就築的特別用心,還加了內外兩道牆,
因為這兒就是鞍部之下,風勢較強。另外一青還去挖了一個豪華的廁所,
我們可以像在家裡一般坐著上廁所。
由此營地往回望,已經可以縱覽幾乎整條kahiltna glacier了,
遙望出發點已在遙遠的一端;今晚這裡只有我們紮營,
在即將落暮的夕陽下,小白和濬漳依肩坐著,顯得有種孤寂的感覺。
雖然說是夕陽,但是天色一點都不會變黑;
唯一的差別,也是最重要的差別就是:一旦太陽沒有照在身上,
那你大概只會想鑽進睡袋。


作者  November (獵戶座)                               看板   cYM-Mount
標題  麥肯尼記錄(九)
時間  Tue Oct  2 08:06:59 2001
───────────────────────────────────────


6/9(六)C2→運補至windy corner前(約海拔3800米)→C2
昨天大家已經很累,卻仍然花時間做營地建築工事,
原因無他,只因為我們還要在這裡住一晚;
今天我們只做運補的工作,加上昨晚大家約11點才就寢,
所以今天較晚起床。早上打包時,大家的手腳已經比較快,
我們預計將所有公物往上運補,只留下一天份糧食準備在下山回程時使用。
額外準備的東西是每個人的冰爪與冰斧,
因為今天會上一大段陡坡,並走一段稜線;
我們可能需要換穿冰爪;也由於此原因,
胡老師也要三組繩隊準備無線電,但是我的臨時找不到,加上另外
有一台的電池盒接觸不佳,最後索性不帶了。準備公物加上一些插曲拖拉時間,
我們將近中午11點才出發。

天氣依舊十分良好,我們的繩隊換成濬漳走leader。
出發不久,在kahiltna pass之前,路徑就轉往東,繼續沿冰河而上。
至此冰河已接近中後段,所以平均坡度變陡,
但是我們體力已可調適,並不覺得太困難。 [m
大約中午12點20分左右,我們進入原本計畫中的C2
(也就是guidebook上的motorcycle hill camp,現暫時稱之為C2′)。
這裡果然人多,大小與C1類似,也有六七十個營地以上,
不過兩旁的山壁較陡峭,裂隙也很多。
這裡沒有NPS固定駐紮的營帳,也沒有公用的廁所。

我們休息至下午一點多,改穿冰爪,大約在下午一點半左右出發。
C2′之後就是一個超大超長的陡坡,這是為了上北面的稜線。
我們緩緩前進,路徑大約成之字型。
有些地方較陡,但是有些地方又沒那麼陡,我本來用八字步伐,
雙手持冰斧用stake position,但是感覺沒那麼好;
後來看到一個老外用側爪,我也如法炮製,
改用斜登的平爪步伐,感覺就好很多;不過其實地形千變萬化,
有時直登還是用八字步。將近三點的時候,我們上到了稜線,
這裡風景很棒,可以看到昨天說過kahiltna pass
之後另一個世界的景象,盡是陡峭的山壁還有北方的冰河。
我們在這裡拍很多照片,順便等我們的隊友上廁所。

下午三點半,我們繼續出發,這時是沿著稜線東行而上,
最後會再接回冰河的較高處,之所以這樣走,
是要避開C2′之後冰河的裂隙密集區。這段稜線旁邊有裸岩屏障,
雖照不到太陽,但是風勢也不大。
我在稜線上看到往北而下的陡壁上,有人的足跡,
一個小平台上還有紅色背包,雖然距離有點遠,
但仍然確定應該是有人攀爬過的路線,只是我都沒有看到人。
我們走完這一小段稜線(也是很陡),就接回冰河較高的地方,
這時已經不在冰河的正中央,可以說是位在右岸的較高處。
一離開稜線的屏障,強風立刻吹來,
雖然仍是有太陽,但是高度加上強風,感覺很冷;
立刻穿上風衣和防雪手套,才好一些。溫度計上的氣溫約在攝氏10度以下。

我們找一塊平坦的地方埋公物,風勢大,大家都很冷,
所以不再前進了。我們埋公物時,
看到新吾正一個人拖著空拖船下山,很高興地與他打招呼,
原來他已經紮營在C2′,今天也是運補裝備上到windy corner附近,
我們離那兒還有約兩小時路程。由於風大,
大家都不久留,大約下午五點我們開始回撤。
下坡也是用平爪技巧,而且踩丁字步之字形而下,感覺很順。

很快回到C2′,在此打混很久,因為與新吾聊天,拿地圖一起討論;順便等一青。
一青急性肚痛拉肚子,向新吾借了他營地的廁所還有裝排泄物的袋子。
胡老師和嘉地的繩隊就先走了。
後來幫一青把袋子丟到冰河裂隙,新吾好心帶我們去,
濬漳、小白、和我還煞有其事結繩隊過去;裂隙其實就在C2′旁邊,
有條小路過去,很安全。
我剛好走第一個,所以看到大約五、六米深;四、五米寬的裂隙裡,
堆滿了排泄物的袋子;我想要積滿應該還要一段很常很長的時間,
不用擔心溢出來的問題;而且過了一個冬天應該就會不一樣了。

告別新吾後,我們也趕快回到我們的C2,
已經將近晚上七點半了。大家迅速整理,吃晚餐,
因為明天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走很久。在營地最羨慕的就是看著
外國隊伍,有的人的策略是利用夜間行進,以減少日曬,
但我羨慕的不是這個,而是他們下山時都是滑雪橇,
咻一聲就不見了,由C1上來到現在已經不知看過幾次了,
難怪C1後面的陡坡又稱ski hill。

晚上睡覺前,我還是決定留一些私人裝備埋在這裡,
我想上去也用不到,之前在台灣還是帶太多出來了,
總計我留了一套pile保暖衣褲,還有一些小物品。
另外值得慶幸的是:到目前為止,我的胃口很好,吃的多,喝的也多,
尿液幾乎都是淡淡的顏色;而且也沒有任何高山症狀。


作者   November (獵戶座)                                  看板 c_YM-Mount 
標題   麥肯尼記錄(十)
時間   Tue Oct  2 08:16:02 2001
───────────────────────────────────────


6/10(日)C2→windy corner→C3(海拔4275米,氣壓591mbar)
早上大家自動早早起來準備,因為今天路程遙遠。
昨晚把無線電找到了,也順便整理了不要帶上去的私人物品。
嘉地和一些人挖了個大坑,
埋了一天份公糧還有每個人不想帶上去的私人物品;另外我們也把熊掌靴留在此處,
因為從C2′以上應該都用不上了。
我們大約九點半出發;俊富因為私人理由,跑來與我交換繩隊,
因此我與胡老師、墻哥一隊;一青、小白、濬漳、俊富一隊,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調整繩隊,從此沒有再換過。

我走胡老師繩隊的最後一個,同樣由胡老師走第一繩隊。
今天大家都走的很順,將近中午11點出頭,我們就抵達了C2′。
在此稍事休息,我遇到了在Talkeetna hostel認識的一位英國人,名字叫Chris,
他跟著嚮導公司的隊伍,今天上到了C2′;
稍微寒暄幾句,我們就繼續出發了。
C2′之後的大陡坡,今日走起來較順暢,應該�
P昨天的經驗有關,我們在這段路依然使用拖船, [m
預計C3之後才不用拖船,現在路雖陡,但負擔還可以。

我們的速度不錯,大約只花50分鐘就上到稜線,
我不覺得特別累,體力調整的還不錯,
胡老師帶隊的速度也很有經驗,所以走起來其實很輕鬆。
早上出發時,天氣不算太好,有點白茫茫的霧雪,不過現在上了稜線,
視野已經變好,雲層也散去。我們等其他兩隊也上來後,
就先行前進,準備先到cache處挖東西。走在稜線上,
我注意到昨天看到的紅色背包還在,真懷疑那裡是否曾經有人?
我也用帶著手套的手去摸一摸旁邊的岩壁,
很冰凍是不用說了,岩質方面還不錯,不很尖銳,卻蠻紮實,
雖然我不知道是屬於何種岩質。

一出了山壁,風勢依舊強勁,不過這回我們已經事先穿上風衣了。
下午兩點鐘左右,我們先行抵達cache處,
趕緊先用手邊的工具挖掘,一邊等著其他兩隊來到。
其實這裡若不是風大,視野倒是不錯,居高臨下,
南北兩邊的冰河與陡壁都映入眼簾。
我們花了半小時重新打包,我塞了蠻多瓦斯罐,
重心調整的不太好,打包拖船時,繩子也綁不好,不過為了躲避強風,我還是草草出發。
其實接下來的路我有些緊張,因為此處大約3800米,
再來就要突破4000米,算是我沒接觸過的高度,不知會有何生理反應?
這段路其實也是長陡坡,而且雪況不佳,
大多是鬆雪,穿著冰爪有些難走,再加上心理因素,
我走得有點急、也有點喘。現在其實我們沿著西拱壁
(west buttress)這條稜線的山腳邊行進,轉折處就是西南支稜的尾端,
也就是惡名昭彰的windy corner。

我在到達windy corner之前,拖船翻了兩次,
實在是重心不對的關係,也使得我特別費盡去拉,去調整。
好不容易上到windy corner,開始過轉折點,我特別要求
休息一下調整我的拖船。我們的左手方是山壁;
右手方就是深邃的冰河深處,佈滿許多明顯的大裂隙,
這裡果然名符其實,風勢強勁,最窄之處大約只有50公分寬的路徑;
每個人的拖船因為地形之故,都會偏向右手邊的冰河,
我們等於是斜拉拖船;我的運氣不好,拖船又翻了,
不過這種其況下不允許我拉起來調整,所以只好使出吃奶的力氣硬拉著拖船通過。
在平坦寬廣之處,
我們停下來休息,算是通過了windy corner;
胡老師用無線電聯絡,又趕快下背包去看後面兩隊的情況,其實我覺得這樣有一些危險。
我則狠下心來把拖船全部重新打包,墻哥也過來幫我。
三隊安全集合之後,
我看其他人都蠻累的,小白、一青都說不出話來,
我想應該是之前的陡坡累到大夥了,
因為他們上完坡沒有做太多休息,
在胡老師的要求下迅速通過windy corner。
這個時候已經傍晚六點15分,C3雖然隱約可見,但是估計至少還要一小時以上,
大家的體力其實已經差不多了。

胡老師帶領第一繩隊繼續出發,我們三人都默默地走著,
只想省些力氣,早點到達,尤其胡老師這幾天為了我們喊東喊西,嗓子都啞了。
我們在路上趕過了背著州旗的兩人美國隊伍,互相打了聲招呼,他們看來也很累很累。
其實到這種高度,氧氣已經少很多,累又喘是很自然的。
終於我們在晚上七點半進入了C3,感覺上有些昏暗,
可能是有些薄霧的關係,這個營地也顯得一片寂靜。
我們來不及進入營區深部,就在入口處的一塊營地紮營了,
雖然有些髒,但也勉強接受。我們先就手邊工具開始整地,
等我們對有全部抵達已經是將近晚上八點半了。
我拿著牛奶糖去迎接他們,每個人都累的不像話,
小白甚至被風刮的鼻涕橫流,加上早已曬傷的嘴唇,看起來有些悽慘。

大家拿出最後的力氣趕緊工作,晚餐也以泡麵解決,
我的胃口倒還不錯,精神也還好,也沒有很喘,
心情還不錯。唯一有差別的是此處的氣溫非常低,基地營與C1都不能比,
高度果然有差。吃飽飯大家紛紛倒下;
我今天深深體會到:拖船打包不良,實在是足以致命的,
尤其通過危險地形更不能忽略,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影響深遠的。




--
  一輪明月  掛在南湖圈谷藍藍的天空中
  一群伙伴  在冷冽的空氣中快樂談笑
  走向山裡  愛的是山、是雲、是揮汗、是過程
            更愛這群彼此信任、一同用生命去探索美景的人
                                                          Spiggy 壬午盛夏
                    【歡迎蒞臨 淡淡的山岳天 登山資訊站 bbs.tkumcc.idv.tw】

--
※ 來源:‧淡淡的山岳天 BBS bbs.tkumcc.idv.tw‧ ※
[FROM: nat3.asus.com.tw]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