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紀錄] 90.02 佳陽舊道 (jefon)

作者: lewislee (鞘) 站內: Records
標題: [紀錄] 90.02 佳陽舊道 (jefon)
時間: Sun Apr 27 17:54:04 2003

寄件者: lewislee.bbs@bbs.cis.nctu.edu.tw
寄件日期: 2001年11月10日星期六 PM 4:05
收件者: a8875205@stmail.fju.edu.tw
主旨: Re: [轉載]德基水庫上佳陽山路況(完整版)

發信人: jefon@cisnctu (山痴), 信區: 'mountain'
標  題: Re: [轉載]德基水庫上佳陽山路況(完整版)
發信站: 交大資科BBS (Tue Feb  6 22:59:55 2001)
來  源: dns.dptl.com.tw

    元旦連假已經去到德基水庫探路...
    921之後的中橫德基真是變化太大了,
    德基派出所關門大吉。
    德基山莊的停車平台蓋得頗豪華。
    中橫觀壩台坍塌下陷。
    德基水庫壩體對岸的正上方岩壁正在施工,似乎是擋土牆工程,為了防止落石擊中德基壩。
    真是驚險的工程,不過,令人質疑它的功效,因為可能整個擋土牆會滑落擊中壩體。
    成樂路(建志樂壩道路)的成一、成二隧道竟然打通了。看來台電又要對志樂溪施虐了。
    德基休息站已關閉,原本平台上的南洋杉群砍了一半以上作為工程單位搭蓋組合屋工寮。
    望向中橫上下線路基是整個變成新崩岩壁,工程單位正試圖再開出一條路。(真的能夠人定
    勝天嗎?)
    看這種狀況... 隨便一個地震就會有大坍方。

    這篇標題與內文不太合喔!
    因為沒有提到登上佳陽的路況啊!
    為了讓這標題與內容有些相關... 那我就補充自己所寫的文章。
    先提醒一下,
    德基62K到谷關附近36K還是不通的,千萬別硬闖。

    這次的回憶是我在2001年大年初一到初三所走的。
    回想初探那是五六年前了... (在網路上還有這篇文章)
    以前那個流籠頭平台在中橫73.9K,現在剛好在中橫74K。
    921地震讓這個區域平移了嗎?
    不是啦!是路程標示被移動了。
    以前下到新佳陽吊橋的果園小徑依舊,只是多了好多處坍方,建議改道以策安全。
    (不過,我不想用文字解釋這許多的果園小徑)
    這裡變得很冷清,但是果園還是在用化學農藥與肥料灌溉著。
    提到這座唯一通過德基水庫湖面抵達對岸的吊橋(所有地圖都沒標出來,因為畫錯地方了)
    有被整修過,橋面的木板很完整無缺陷。
    陰沈的天氣卻只有些許微風,湖面靜謐,
    一隻河烏被我們的腳步聲嚇到飛越水面躲到會流口了....
    從橋上遠看佳陽溪會流口,
    似乎溪床上多了許多樹,黃紅綠錯落交織,白絲絹般的瀑布多了一個,整個感覺像幅畫...
    不過,我的感覺是這四天的行程,如此的景致只有今天能見到了...
    (因為必然將要有冷冷的陰雨了)

    過了吊橋沿主要的大路緩緩上到佳陽沖積平台,
    上到平台前的吊橋入口被好像是一群深山竹雞突然飛起而嚇到(應該是我們嚇到牠們),
    這路上偶有看到刺栲的殼斗(好興奮喔!)。
    約1小時吧,到了造林工寮,算是還有在使用的五星級工寮。(二十人同住不成問題)
    令我驚訝的是,雪霸國家公園已經在此立了大型的告示牌。
    幾年前住過的一間小工寮已經拆除,望向大失夫山的稜線方向變得透空了。
    以前的小樹苗長大了,一道綠樹牆讓我有驚豔的感覺。
    (樹苗大都是樹梢有些變紅的檜木與另一種柏科梢楠...)
    進入高大的二葉松與樹苗混生的森林,過了叉路口與森林內營地,緩下佳陽溪底。
    十分鐘左右,天啊!怎麼有這一大片的崩壁啊!
    記得到溪床前只有一處小坍塌地啊。是921加上颱風加上人為的破壞造成的嗎?
    卸下大背包,前行探路... 已經斷裂而懸在土壁上或綁在樹幹上的水管令人感到心寒,
    確定無法直行或高繞通過了!
    (在截斷的路上往下一些有暴露感極大的不明顯路跡,及往上的造林小徑,都勿行)
    我左看右看上探下探。唔!溪床上橫過水面的枯木,不像喔!原來路在下面,有木橋哦!
    下切時通過原住民做的木梯,注意落石。5分鐘內到達四根長木合併做成的橋。(取水)
    再來往平台上的路已經與之前的不同方向了,這條路是往下游沿山坡與山壁而上。
    開始時潮濕的路面混著潺潺流水,不久路跡往坡面而行,還算很明顯。
    小徑上不時搭有木橋或木梯以通過困難地形。路旁還有小株的檜木苗...
    此時內心焦慮,因為已經超過五點了,天色迅速轉暗前的回光反照即將結束,
    而我仍不知道這條路要帶我們到哪裡,更不用說緊急紮營的地點在哪!
    不時地我看著指北針與地圖來做定位,從指北針方向研判,
    有可能會上H1600m左右的造林平台,但也可能繞過這寬大的稜線直接到防火巷。
    後者雖較不可能,但是... 。我必須鎮定下來不能慌亂...。
    對岸的佳陽平台果園屋舍已經可見,暗綠的中橫山區點綴著橘色燈光似乎在警示天色將暗。
    看著無探勘經驗的唯一隊友增加了六公升的水還步履穩健,這是比較令人放心的一點。
    就在想著何時該拿出頭燈,森林與稜線竟有透空的跡象。(從溪底慢行到此約半小時)
    真是太好了,原來進入造林平台了。(這可能是與佳陽平台同時期的河階地,高度差不多)
    就在森林內全黑之前,我選擇好紮營露宿的點。
    今天就睡在這了,底層松針鋪地,兩邊各立一棵一人抱的大樹。
    這一片高大的二葉松林有許多新攔腰折斷的倒木,可能是碧利絲颱風發威的結果...
    晚餐時候黃嘴角鴞「ㄩ、ㄩ...」叫聲讓我聽到了,應該睡得著了。
    (這是我露宿的壞習慣,非得聽到動物的叫聲才容易入夢。以前這裡很容易聽到鷹鵑夜鳴)
    此時一種音帶沙啞的狂吠聲出現。立刻起身往聲音的方向望去,牠在山坡上。
    令我驚訝的是在大學的時候來此山區探勘數次從未聞狗熊的聲音啊!
    不過,還好... 台灣黑熊與我們一直保持固定的距離,沒有更進一步地靠近。
    當天晚上醒來兩次,一次被黑熊叫醒,另一次被雨滴聲喚起。
    真是偷懶不得,原本偶有看到星空就不拉外帳的後果,就是要半夜爬出溫暖的睡袋搭外帳。
    早上五點... 落在外帳的雨滴已經霹啪作響。有點想打退堂鼓的念頭。
    吃完早餐雨停了,剛好方便收拾打包。再次詢問了伙伴的意見,『既來之,則爬之。』
    就在出發之前,雨又來了,只好穿起雨衣囉!
    看看住的地方,這一片斜向大甲溪與佳陽溪的造林平台種著許多柏科的樹苗,
    也有許多嫩綠新生的腎蕨與其他蕨類從地表松針冒出,森林內充滿了生命力。
    路還是明顯的,對我而言是如此的。
    在稜線山腰處發現了體育會破舊的路標,也就是說不知道何時接到以前的路了。
    1小時左右,1780M接到防火巷,這邊是算平很緩的。(紮6頂四人帳都不成問題)
    此刻雨勢又停了。決定自己不穿雨褲... 哪知這決定埋下錯誤的一步。
    這主稜的防火巷被整理過不久。
    循著稜線往下遠望過去,地面的松針與枯葉像是大馬路上鋪了一條無止境的淺咖啡色地毯。
    只有幾株頂端捲曲的巒大蕨嫩綠幼苗挺立在路上。
    路旁的行道樹大都是筆直矗立的二葉松,樹枝綠葉濃密只留下一線天的展望。
    而路面平坦的地方讓人有想舒舒服服躺下來的衝動。
    沿防火巷而上40分左右,到達1977m的大失夫山。有新的白色帆布,林務局對空標誌。
    準備緩下。在這下坡段是剛好正對佳陽山的崩壁一角,天晴時會形成頗特殊的畫面。
    下行3分鐘到達最低鞍,防火巷的大樹鞍部(因為防火巷上有幾株大樹沒有被砍掉)。
    這裡有臨時搭的新工寮棚架,裝汽油的塑膠桶...。很適合紮營的地方(6頂帳棚不成問題)。
    繼續前進約1小時,到達防火巷間斷處。前進是平緩的森林小路。此時雨勢愈來愈綿密。
    在森林內避風處淋雨吃中餐,起了爐子喝熱茶。真的是又濕又冷。我依舊沒有穿雨褲。
    約略11:40啟程續行。(約10分鐘通過森林)之後的防火巷越來越陡。
    最末的一段都沒有整理過,茅草蕨類高達腰部,倒木橫過稜線... 而風雨是越來越強。
    防火巷的尾聲之處,也就寬度縮小的地方讓我有印象了,以前我們曾在這邊樹蔭下睡午覺。
    地圖上這裡是稜線交會與轉折的前緣,右方的支稜漸漸接了過來,前進方向開始偏轉。
    過了約一個半小時吧!來到防火巷最末端突起的灌木岩稜。
    可以轉右斜切進入原始林,直走越過灌木,或左入茅草加灌木叢。
    當年初探時為了方便定位(左側較陡)便以左切進入通過寬稜。
    結果沒跟上稜線,苦哈哈的一小段鑽茅草加上陡坡。
    這次我選擇稍偏右的森林路線,正對稍寬又陡的稜線。原始森林是較好走的,而且有獸徑。
    一棵小樹幹上還留有新鮮的磨角痕跡。
    不過,這段路此刻走來也不輕鬆。因為雷聲交加,震耳欲聾,整個山好像有坍掉的危機,
    而雨水灌注在老樹的身上,雨滴順著主幹變成水柱傾洩而下,加上風勢掃動枝葉連串的水滴
    從無間斷。此時褲子早已濕透許久,腳上的登山鞋像個裝了水的小水桶,
    整個人感覺泡水一般,全身上下似乎一直有冰冷的水流動著。
    已經下午兩點多了,進度並未落後,只是... 天啊!我大年初二來這裡魔鬼訓練啊!
    『小心失溫』,這念頭閃過腦子。此時再怎麼努力往上爬,還是不能保住流失中的體溫了。
    我開始在斜坡上物色緊急營地,務必在我開始發抖之前動手搭外帳。
    還好,在2650m左右,有個寬稜上的小坳,像個凹下去的手掌面,其中一面還長著大樹。
    環顧四下,最好的地方就是這裡啦!緊急紮營拉外帳...

    發抖不斷地發抖,直到喝下熱湯,直到吃完晚餐,身體內才開始產生熱量...
    是晚有點在考驗Gore-tex露宿袋的防水能力,有點在試驗暖暖包的功效...
    最後,睡在有點擠的「水」床上還算溫暖,還過得去...
    這營地因為地表是極為澎鬆的腐土落葉層,因此雖然有些內凹但是不積水。
    只是睡墊隨著地形成了個淺碟子收了不少雨水。還好伙伴的沖氣睡墊高度脫離水面...

    初三,一早,天都亮了才起床,風雨依舊。
    我不待隊友的意見便決定撤退。
    吃完早餐,套起還擰出水的濕毛襪,穿上濕冷的登山鞋,真的很不是滋味。
    決定加穿Lowe 的 TriplePoint... (一路感覺不錯)
    先在這寬稜定位並教了隊友相關知識與經驗...
    『好!教完了,換妳實際運用地圖指北針帶路下山...』
    這是以前帶學弟時常用的方式,馬上加深知識與經驗...
    不過,這次是開玩笑的。我也不希望在這種天氣讓探勘新手演練。

    約半小時,我們接到防火巷終止處。滿自豪的,這次下探的路找得最漂亮。
    一直慢慢的陡下,速度約是一小時下降四百公尺左右。
    進到防火巷間斷處的原始林之後改以散步的心情下山,此時雨勢轉小霧氣變濃。
    終於可以抱抱這些三至四人合抱的大樹了(這是個人的獨特習性)。
    就在通過原始林後不久的一處緩寬稜,望向右側的原始林相,直覺地想走進去瞧瞧。
    踏在路邊堆高而起又鬆垮垮的草堆上,看到了山坡下方的平緩處有大片帆布,那是獵寮。
    看來這獵寮不小喔!這個緩坡是原始林沒茅草蕨類也少,對面還有條不明顯的稜線。
    兩稜所夾的山坳說不定會有活水源。我這樣猜想獵人的窩附近「通常」會有水。
    不過,考慮到時間因素,還要回到新竹... 我放棄探查的念頭,回家吧!(下次再來)
    一路雨勢時大時小。離開防火巷到造林小徑都很平順。
    接上造林小徑約20分鐘左右我發現了新舊路徑叉路口。
    舊路繼續沿著山腰緩下,新路直下山坡。取右,往確定路況的新路而下。
    過了造林平台沿著山腰準備到過溪點。
    這時才發現這條山腰路可以清楚看到佳陽溪的下游段。不過,那場景真的有點駭人。
    水聲轟轟作響迴盪山谷,溪床上看到的盡是白色的水花。
    我心裡嘀咕著木橋會不會被大水沖走了呢?!
    還好,橋尚在,溪水量明顯暴增。崩壁的落石並未增加。
    趕緊通過這危險地帶直奔造林工寮稍事歇息。
    過吊橋之後的路我選擇往右平腰等高線的明顯泥土路而行(約1米寬)。
    目的避開坍塌的舊路。不過,新路我從未走過。但我有把握接到中橫。
    毫無上坡的路徑約10分鐘後看到果園農舍及叉路口,取左上坡水泥路。
    3分鐘不到又一叉路口,取左泥土路,離開直行的水泥路。
    這條土石路兩旁為造林山坡,種的是檜木為主,樹苗看來不小,應該生長多年了。
    為什麼會選擇土石路離開人工的水泥路呢?
    第一.造林工人不會背著樹苗繞道走至最低處慢慢往上種植吧!應該是有路口在上方。
    第二.路寬1米,路旁毫無茅草及雜生其他草本植物,顯見還在使用。
    第三.水泥路往上是極陡峭的果園坡地。中間毫無工寮。若有路可能極小,還要鑽行。
    就這樣,我們繞著之字形路徑而上。約半小時後接到來時的果園路(水泥路)。
    繼續力撐約15分鐘終於看到轎車了。時間下午3點25。真是辛苦的旅程。
    感謝新竹荒野保護協會一位伙伴參與這次的行程...
    這樣的經歷雖不是我最慘的一次登山歷程,卻是我登山露宿過夜以來最大的考驗。

    當天行經台7甲線下山時還遇到落石,兩個約一人抱的石頭前後隔約一到兩米掉向路面。
    在天色昏暗下,開向對面車道緊急煞車避開前面一顆滾石。
    心想客座門邊鐵定要被另一個岩石擊中了。因此屏息以待『砰』的巨響及劇烈震動...
    唔!怪了,十秒過了還毫無動靜... 「看一下妳門邊的狀況吧!」
    哇!巨石竟然停在車邊,連個擦痕也沒有。太感謝老天爺了!!!


    「下次吧!」我總會合掌向虛空中的山神說,「我還會再來拜訪您的。」

    --
    johncf==jefon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bbs.cis.nctu.edu.tw: 140.113.23.3>

    --
    ※ 來源:‧淡淡的山岳天 BBS bbs.tkumcc.idv.tw‧ ※
    [FROM: wait.dorm.fju.edu.tw]

 

留言回應